我的老家处在云南与四川的边界,是一个叫太鹅的小山村.从十二岁起我就离开家乡到外地念书,后来就定居在外.算起来已离开它二十余年了.
可那里最与众不同的,也让我至今难忘的就是-赶场,也叫做赶集.
我们那里的人盼赶场,场期记得清清楚楚.从远远的山那边走来,一火一群的,精精神神的.
年轻的汉彝两族女子相约闪进山道旁的竹林,从被兜里翻出妈妈秀的花鞋,穿好了,再把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头梳理顺了,之后,嘴角就那么一抿,嘻笑一回,收起圆圆的小镜子赶路.
彝族姑娘 ( 汉族姑娘 )
我们那里赶场就在三果岭上,虽不宽展,却十分热闹.窄窄的一条街子,一眼就望个对穿,但若硬要挤到那头去呢,到要淌一身汗.
街子两边原是一些老式木板房和油毛毡房,现在两旁新起了一排接着一排的高楼大夏,赫赫的打眼,鹤立鸡群一般.
不管老屋还是新房,大门板面上,粉墙上都是花花绿绿的一片,不是金童玉女,福禄寿喜图,就是妖艳十足的新朝美女照,引得从此地路过的人,脚也住了,眼也定了,心也跳动了,总会仔仔细细端祥一番,品评一番.
有相识的笑着挨过去,主人家很爽快,立马迎出来招乎,让坐,倒茶.客人美美地品尝着茶香,与主人拉起家常来,这伙人刚走,那群人又来了.
老乡们赶场,卖些自家地里的五谷杂粮,自家养的鸡鸭鹅猪肉等.我们那里山里人老实厚道,要价不会太高.
人家低低地给过价,还要头咂嘴,大有嫌弃的意思,甩手要走,他就慌了,叫声:"好的,卖给你."接过票子,母指蘸点唾沫,一张张慢慢地数,嘴里嘟哝有声,一面把钱叠好,揣进贴肉的兜里,然后,背上空背篼逛街子.
逛够了,肚皮也巴背了.于是往热气腾腾的汤锅边一蹲,点一大碗牛或羊杂碎,再加半碗清酒.见有认识的招呼拢来,看情形再加菜添酒,然后就猜拳喝起来......
喝醉了,就放开嗓子唱平时不敢唱的歌曲,引来好多人看.乡场上最热闹的去处,则是新来的药摊子.
这几次场每次都来,除了卖老鼠药,肥猪灵,还包医铁打损伤.头痛脑热,等顽疾杂症.
卖药人身后的墙上,一根绳子串着十几面写着"华佗再世""妙手回春"等赠旗,有新的,有旧的,或黄或绿.旁边的卡啦ok不停地响着。
时而是优美动听的歌曲,时而是卖药人的喊叫声。他们都不是当地人,一口夹生的当地话,自成一家。
我们山里人挤过去,把摊子围过水泄不通。 对面的衣摊又是一番景象。人家也不像卖药的人那样高声武气地喧嚷,倒是那些花花绿绿的衣衫把一群山里妹子给吸引过来了。
她们先围着看一阵子,然后你比一比,我试一试,互相评论。一阵惊呀,一阵疯笑。眼馋馋的,声颤颤的,一齐怂恿,催促。于是经不住诱惑的,黑眼珠一闪亮,说声就买”,再也不去还 价。“买
只要一个带头买,其余的都跟着买。选的大都是翠绿或橙黄色的。多数还在犹豫,也有的想回家争求一下妈妈或姐妹们的意见,下一场再买。
又怕老板到时不来,便一而再,再而三的叮嘱老板“你一定要来呀,我们等着你哦”那边就打着哈哈说“好的好的,像你们这样漂亮的妹子们正该穿呢!人是桩桩,全靠衣裳嘛"。
“那帮姐妹们听的心花怒放,原本不买的也加入到买的行列了。我们那儿的山里人赶场,不都是背着背兜的。
好些空了手来,不过是看看新鲜,凑凑热闹,这就叫着赶闲场。现在跟以往不同了,过去没见过的,没听过的,据说现在都可在这里见到,听到了.
一件件的新鲜事儿,撩拨着我们那儿的山里人,激动着他们,于是他们就会去猜恻山外的世界,甚至去追究可以想像和难以想像的原因。
当场汤锅的柴火荡起清冷的余烟,城里新新旧旧的背兜,竹筐,挎包挤进大山的衣襟的时候,那一路的撒狂,一路的欢歌或笑骂,一路的默想,一路的磋叹,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因新奇的撩拨而产生的兴奋或这忧虑呢?会不会如同ECFA的签订那样引起争议呢!
我已有很多年没回老家跟家人一起赶场了.过去都是跟着家里人,一三五赶谢安(场的名字),二四六赶曲江.哦,按过去,明天正好是赶曲江的日子,据我老家堂妹讲还没改.那我们家乡的人盼赶场,现在下一场的曲江又该是怎样一翻景色呢?
留言列表